茶叶常识 分类
双赢彩票宋代就被列为名茶但如今多为作坊生产惠州茶如何突围

  双赢彩票惠州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茶叶种植历史。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健康饮食和地方特色农产品的持续关注,惠州茶叶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如何突破小作坊模式,推动惠州茶产业向规模化、品牌化、市场化的方向高质量发展,成为惠州茶叶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期,南方都市报联合惠州市农业农村局成立专题调研组,深入惠州各县区主要茶叶产区以及有关部门,调研惠州茶叶产业现状、存在问题与未来发展趋势,与当地茶叶种植户、企业负责人、行业专家等进行交流,了解当地茶园建设、茶叶加工企业及市场销售等情况。

  本次调研旨在为政府决策和企业发展提供参考,提高惠州茶叶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在这个乍寒还暖的冬天,惠州茶人仍然忙得热火朝天。在博罗柏塘茶叶交易市场,商户们正在策划新春茶礼产品,为新年市场做好准备。在龙门地派古洞村的山坳处,在建的市现代茶叶产业园已具雏形。在惠东花海茶园,工人们正在用机械设备修剪茶树。

  12月10日至16日,调研组分别前往博罗县柏塘镇、龙门县地派镇、惠东县白盆珠镇展开茶叶产业调研。

  近年来,惠州市茶叶产业在种植规模、产量和单价快速提升的带动下,茶叶产值有较大幅度提升,部分大型茶园基地正在强化科技支撑,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调研组认为,惠州茶叶种植已达到一定规模。

  惠州土壤多属红、黄壤偏酸性土,十分适宜茶树种植和生长。惠州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温和的气候条件使茶叶可采摘期长。在茶树种质资源方面,惠州茶叶主产县(区)均有独具本土特色的茶树品种,如博罗柏塘山茶,龙门县的野生毛茶,以及从武夷山成功南迁并两次获得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金奖的惠州岩茶。

  从县域分布来看,博罗县和惠东县是茶叶主产区,产业优势明显。2021年博罗县茶叶种植面积、产量和产值分别为3.26万亩、1480吨和5.33亿元,惠东县则为2.35万亩、603吨和2.19亿元。两县的种植面积、产量和产值之和分别占全市的92.49%、91.16%和91.03%。从茶叶生产经营主体数量上看,也是如此。2021年博罗县和惠东县茶叶生产经营主体分别为84家、162家,两县之和是全市的82.27%。

  在种植规模、产量和单价快速提升的带动下,惠州茶叶产值大幅提升,占全市农业产值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2021年达3.23%。这也说明,茶产业正成为推进乡村振兴、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农业产业。调研发现,茶叶投入产出比大,种植收益较好,农民种植积极性较高。比如,柏塘山茶市场价格在200-300元/斤,一般茶农家庭种植5—10亩,年收入可达10万—20万元。

  助力茶产业发展,有惠州国资的身影。惠州市产投集团与柏塘镇国企合作,投资约3.66亿元建设柏塘镇一二三产融合茶叶产业园项目,打造省级现代农业博罗县茶叶产业园核心项目。

  今年,这一项目被列入省2023年度重点项目清单,将建设一个现代化、智能化的茶叶生产线,建成投产后将实现年产茶叶30万斤规模,同时配套建设茶文化体验中心、产业推广中心、民宿等,打造成“茶文化体验中心+产业推广中心+工业遗产改造利用”的茶产业和茶文旅综合体,助力“柏塘山茶”实现全产业链质的提升。

  作为全国“一村一品”(茶产业)示范村镇和“广东省十大茶乡”,目前柏塘镇拥有山茶专业合作社及企业共60家,种植农户达6000多户,茶产业产值达6亿多元。柏塘镇共有36个行政村,村村都种植山茶。目前,该镇已有13个村获评为省级“一村品”茶叶专业村,拥有涉茶类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市县级农业龙头企业8家。

  毛茶种植是当前南昆山生态旅游区重点发展和推动乡村振兴的特色优势产业。惠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今年发布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南昆山毛茶以野生为主,产于南昆山海拔600米以上的高山云雾中,主要有乔木型和小乔木型茶树。相关科研院所及农业农村综合服务部门大力推广仿野栽培,实现了南昆山毛茶的规模化种植,并辐射周边的龙潭镇、地派镇、永汉镇等,目前龙门县毛茶种植面积已达4000多亩,茶农120多家。

  惠州区域内土壤无重金属污染,一级土壤生态环境,拥有大量丹霞地貌,且处于少年丹霞时期,适宜发展岩茶产业。《惠州岩茶产业发展规划》指出,短期至2027年惠州计划种植岩茶5万亩、中期规划2032年种植惠州岩茶10万亩,长期规划20年内(至2043年)种植惠州岩茶30万亩,未来惠州岩茶市场规模上百亿元。

  调研组发现,惠州的茶产业链不完善、品牌建设薄弱、销售渠道单一、品质标准不高等问题也严重制约了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2021年,惠州茶叶种植面积,只占全省的4.53%,排名第7位。惠州茶叶种植面积偏少,茶叶种植面积占土地面积比重不高。在单产上看,2021年惠州茶园平均亩产为75.3斤,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07斤)。尽管近年来惠州大力推广茶树良种化、生产标准化,但就目前而言,茶叶生产的良种化程度仍不高,茶园管理较为粗放,机械化水平低,导致茶叶产量不高,单产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2021年惠州茶产业有省级龙头企业6家、市级龙头企业5家,除此之外,以中小茶企居多,并且多数为分散经营,采用自产自销的经营模式,产量偏低,效益不高,产业链协作能力缺失。同时,因不同县域种植茶树品种和加工工艺不同,惠州“县域茶”特色鲜明,品牌带动力仅局限于本县及周边地区,没有形成品牌合力,“惠州茶”知名度不高。

  比如,柏塘山茶在博罗乃至全市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走出惠州,知道的人却很少。柏塘山茶经营主体多数是家庭式作坊,虽然大部分都注册有自己的商标,但呈杂、小、乱、散状态。镇内现有几家初具规模的龙头企业,但还不具备强大的带动力,无法形成规模效益。

  同时,2021年全市茶叶线上销售额占销售总额不到0.5%,这也能看出“惠州茶”的市场影响力还很欠缺。茶叶龙头企业品牌竞争力弱,重注册、轻运营,缺乏营销创新支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茶文化创意不足。

  鲜茶叶是茶产业中的第一产业,成本高、利润低;茶饮料是第二产业,成本较低、利润高、科技含量高;以茶为主题的服务业(比如茶文化、茶旅游等)是第三产业,成本低、利润高。目前,惠州茶叶产业链条短,仍以初制茶和以手工制茶为主,传统模式茶叶产品价格提升空间有限。以茶为主题的研学、茶旅融合等高附加值产业业态还未有形成,茶食品、茶保健品、茶日化品等深加工发展不足。

  据介绍,惠州全市现有约5000家茶店,茶叶年消费量约20亿元;惠州现有户籍人口500万人,外来人口约100万人,人均消费茶叶为333元,这是一个较低的水平,“如果把人均消费茶叶量提升到666元,茶商收入即可翻番,惠州茶叶行业将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惠州市茶叶行业协会会长方绍华认为。

  目前,柏塘山茶产业链集中在茶叶种植、粗加工、贸易等初级环节上,产业下游精深加工产品开发、专业经纪服务、文旅融合发展等环节较为欠缺,导致产业综合效益低。

  虽然惠州茶叶种植已达到一定规模,但茶产业发展尚未形成全市一盘棋的发展格局,在产业布局、种植结构、品牌管理上缺乏统一的发展规划。目前,惠州茶叶生产企业“三难”问题突出。

  一是融资难。调研中,不少茶企反映,按照目前惠州金融机构有关规定,茶园及其设施设备不能作为抵押物,无法抵押贷款。而据了解,清远、潮州通过金融机构推出“红茶e贷”“茶叶e贷”“茶都e贷”等专属信贷。2021年潮州茶产业贷款余额5.35亿元,茶产业贷款存量户数2366户,同比增幅107.18%。

  二是用地难。主要体现在加工厂房用地难、配套建设难等问题上。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茶叶加工产能提升,现有的加工厂房和加工设备与产能不相匹配,厂房扩建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双赢彩票。但是,茶叶种植基地一般在偏远的林地,需要进行用地变更,审批难度较大。

  三是销售难。目前惠州茶叶销售渠道较为单一,仍以自产自销的传统线下销售模式为主,线年全市茶叶线万元,仅占全市销售总额的0.48%。尤其是近年来受疫情影响,销售难问题更加凸显,茶叶库存压力增加,茶农和茶企生产积极性受到打击。

  经过一周调研,调研组认为,根据惠州市茶产业发展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需要进一步厘清并完善惠州“公共品牌+区域品牌+企业品牌”的品牌体系构架。

  调研组建议全市建立“惠州茗茶”公共品牌,并在各主产县(区)建立具有本地特色的区域品牌,建立公共品牌标准体系,制定品牌使用管理办法,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包装标识、统一宣传推介。加强惠州茶产业品牌宣传,挖掘本地茶文化价值,鼓励茶企业积极参与行业展会及评奖,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茶产品品牌。

  惠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洪表示,“我们将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将惠州茶叶统一包装策划,集聚力量,打造惠州茶叶的大品牌。”惠州将与南方都市报合作,推出“茶情惠州”手信产品,茶企可自愿参与,一起推动茶产业兴旺发展,给茶农带来更多的收益。

  据介绍,“茶情惠州”是以惠州特色茶为原料精心打造的茶礼文创产品。产品设计以茶文化和茶叶创始人故事为主线,凸显卓越的品质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除了满足消费者对于高品质茶叶的需求,还能让消费者在品茶的过程中加深对惠州茶文化、茶叶种植和品牌创始人故事的了解和认知。

  在茶产业链条上,调研组建议,鼓励和扶持企业联合科研单位开展协作攻关,开发新式茶饮、茶食品、茶保健品、茶日用品等精深加工新产品,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坚持以乡村旅游为抓手做活茶旅文章,加快发展茶乡旅游、茶文化创意等新业态、新模式,建设一批以茶为载体的主题公园、茶旅特色小镇双赢彩票、茶主题民宿(酒店),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最美茶乡和茶旅融合精品路线。鼓励和扶持茶产业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竞赛,提升从业人员职业技能,为茶文化和茶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人才基础。

  在政策扶持力度上,调研组建议,把茶产业作为主导规模性农业产业来打造,制定出台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加大财政资金对茶产业发展的投入,着重在扩大种植规模、标准化生产、品牌建设、加工和销售等环节予以支持。建议市统一推出有关产业政策,各主产县(区)根据各自实际出台相应的配套扶持政策,形成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加大金融助茶力度。建议市、县(区)政府设立茶产业投资(发展)基金,通过市场化方式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放大作用,投资茶产业项目。